文 / 徐春
窗外的雨声绵绵密密,嘀嘀哒哒,一点一滴似乎都敲在心块儿上,往昔的岁月如水珠般漾在记忆的海洋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忆起月河过去就是坛弄,一条长长的弯弯绕绕的巷子,石板铺成的路有些凹凸不平,我的母校六中就在坛弄口,我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,经过糕作弄,就是学校,别看这条并不宽的坛弄,两边的民居密密麻麻,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,坛弄里的各行各业还真不少,记忆最深刻的是珊凤书场,坛弄食堂,还有著名的儿科老中医仲玉林诊所。
小时候,我最开心的就是跟着爷爷奶奶去珊凤书场听书,珊凤书场在江南地区只能算三流的,但是却也能请到很多名角来表演,可能是因为书场老板很善于经营管理吧,我记得最深的是听孟丽君,描金凤,书场里很热闹,热气腾腾的,人气旺盛,我跟着爷爷奶奶,早早的坐在前排的小凳上,书场里有茶水瓜子花生等,老听客们边听边吃点零食,气氛很好,评弹名家儒雅端庄,丝弦弹唱,谈古论今,真的是太好听了。
我现在仍然痴迷评弹艺术,也是从小的熏陶吧,爷爷曾经和上海评弹团的著名评弹艺术家一起合开过书场,珊凤书场留下了多少儿时的美好回忆,还有我妈妈小时候去听书,著名评弹艺术家姚荫梅先生,有巧嘴之美誉,我妈妈总是对着姚先生说:姚先生呀,姚荫梅先生总是笑眯眯地说:囡囡又大点了,姚荫梅先生也是身世坎坷,传奇人物哦,仙风道骨眉清目秀,又自己创作评弹,真的很有才华,珊凤书场永远留在我的心中。
坛弄里还有熟食店,理发店,修车铺,杂货铺,裁缝店,记得妹妹最好的同学的爸爸妈妈是开熟食店的,所以妹妹的同学很小就帮爸妈干活,倒是练得一手好厨艺,酱鸭大肠白鸡都烧的很好,出摊做生意手脚麻利,手起刀落称份量一把好手,看来什么都要逼出来的,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也是无可奈何。
坛弄口是修车铺,我同学的爸爸开的,生意也是很好,每天总有很多自行车三轮车要修理,还有—家理发店,也是我同学的妈妈开的,手艺不错。
记忆中坛弄有些阴阴的,可能是因为两边的民居有些遮佳了阳光,尤其是下雨天,那檐头水滴滴答答, 一不小心就会落在衣服里,顺着领口流,凉凉湿湿的,因此兩天一定要撑好伞,若是冬天下雪,那檐下结的是冰柱,晶莹透亮,又是別有一番韵味,经过雨雪洗礼的坛弄,路面湿滑,走路或者骑自行车要当心点了,不过那时的交通事故和现在比是太小了,顶多两辆自行车对撞一下,摔一跤,然后只能再去修车,我也遇到过几次呢。
坛弄著名的老中医仲玉林嘉兴有名,很多外地的朋友也带着孩子慕名前来看病,我爷爷说,妈妈小时候也看过,据说仲医生的秘诀就是用药准确药头重,很灵的。仲医生八十几岁还在出诊,真的不容易呀,祖国传统医学应该传承学习呀。
反正就这么一条坛弄,也有说不完的故事,坛弄里有一位故宫博物院院长唐兰,如今有唐兰故居,是著名的考古专家。
坛弄两边纵向延伸的,又有不少小巷,小坛弄,严家弄,如果不熟悉的人走进去,就象进了诸葛亮的八卦阵,绕来绕去的找不到路了。
坛弄,儿时少年青年时期,天天要走的地方,留下了多少我们的足迹,我们的欢笑声,一起和小伙伴们上学放学,然后是上班下班,春夏秋冬,四季光阴荏苒,转眼岁华斑斑,唯一支素笔在寒夜里记录曾经的故事,难忘那月下的剪影,轻轻在坛弄里摇晃,有我一个人归家的影子,有和好友一起相依相伴的影子,在深深的石板路上,也镌刻在灵魂深处,谁说时光一去不回头,那曾经的欢乐曾经的友谊亲情,永远在心中。
--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