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众网·海报新闻记者 王雅雯 济南报道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1月5日,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。会议上提到,2023年,市中区将市中区将深化落实三大战略部署,加快产业转型升级,积极培育发展动能,努力激发市场活力,推动市中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。市中区将坚持巩固提升传统产业、强力突破新兴产业、谋划布局未来产业,实化细化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价值链,深入实施“链长制”,推动五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。
市中区将巩固提升现代金融,持续做大银行、保险、证券等传统金融,大力发展产投基金、私募基金、融资租赁、商业保理等新金融、类金融业态,支持企业、金融机构、技术平台及社会力量设立天使、风投、创投基金,力争新引进培育新金融、类金融机构12家。积极拓展“政银企”对接合作,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,探索建立“多元资本创新、多维金融供给”的融资体系。深化科创金融改革示范区建设,力争新引进科创金融机构10家。
市中区将转型升级都市工业,着力打造汽车制造、电力装备、通信设备、工程机械、医疗器械、增材打印、新型建材、服务型制造等重点产业链,实现都市工业链式集群发展。加快中央活力区产业导入,推动工业4.0产业基地、京东产业园、建材产业总部基地等优质项目尽快落地。
市中区将全面拓展数字经济,坚持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、算网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,加快实施数据中心、5G基站等数字新基建工程,引导通信骨干企业与山东未来集团等数字企业深化合作,积极拓展应用场景,推动中移铁通智慧产业园等项目尽快落地。全面开展“上云用数赋智”行动,大力实施数字智造工程,着力打造数字化工厂,推动现代农业、建筑业、图书出版、文化传媒、商务贸易等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。加快布局元宇宙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,培育发展未来网络、未来能源、未来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,努力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。
市中区将集聚发展能源互联,深入实施能源互联网集聚区战略,加快“电、油、气、网”协同发展,推进国家管网集团山东总部、洁源国能PACK电池等项目落地达产。依托国网电力、国家管网、中石油、中化工等龙头企业,加快能源类区域总部、信息技术、装备制造、研发设计、双碳金融、储能配送、工程建设等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供应链融合发展,着力培育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全链条、集聚化产业生态,力争集聚能源互联企业200家以上。
市中区将充分激活高端服务,坚持把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,积极对接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建设,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,巩固拓展通信技术与信息服务、科研与技术服务、文体娱乐等重点服务业发展优势。以商圈载体重塑、高端业态转换、多元产业融合为重点,加快老商埠商业金带振兴崛起,启动省体育中心、新世界小吃城等文体休闲街区更新,做强做活万达广场、领秀城贵和、中海环宇城、欧亚大观等优势商圈,积极引入知名首店、品牌店、旗舰店,促进瑞蚨祥、聚丰德等“老字号”创新发展,优化提升高品质消费有效供给。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、品牌化建设,推动家政、医养、托育、护理等现代家居服务业转型发展。
加快壮大市场主体。市中区将立足保存量、提增量、扩总量、强质量,加大留企、育企、引企、强企力度,积极开展企业梯次培育计划,持续推进个转企、小升规、规改股、股上市,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新增市场主体1.5万家以上。大力引进培育技术引领型、市场主导型链主领军企业,着力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、总部企业,新增区域性总部10家,认定市级总部2家以上。培植发展专精特新企业,新增瞪羚、独角兽、单项冠军企业20家以上。市中区将扎实推进上市后备资源培育“荷尖行动”,力争新增上市后备资源企业10家。持续加大“小升规”企业培育力度,净增“四上”企业90家以上。深化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专项行动,实施骨干民营企业攀登行动,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,新培育营收过亿元企业5家以上、过10亿元企业1-2家。
加快扩大招商引资。市中区将坚持内资与外资并重、安商与招商并重、外部引入与存量扩能并重、招大引强与中小企业并重,健全完善“1+11+17+N”一体化招商联动机制,加快构建全员招商、全域招商新格局。聚力招大引强,持续深化与国内外企业商会、行业协会交流合作,重点盯引世界500强、中国500强、行业100强等企业项目,努力做大总部经济、楼宇经济。聚力产业链招商,精准绘制链式招商路线图,大力引进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。聚力政策激励,细化完善扶持政策,创新开展园区招商、资本招商、平台招商,力争新引进落户招商项目200个以上,引入市外投资增长15%以上。依托QFLP试点和山东国际出海产业园,积极开展外资金融试点和外币资金池业务,不断拓展外资渠道、优化外资结构,开辟对外贸易新空间,力争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70家。
加快优化营商环境。市中区将全面优化政务环境,围绕“企业办事无忧、政府无事不扰”,深入开展“暖企、助企、兴企”行动,实施金融助企、科技助企、法治助企工程,变“企业找政策”为“政策找企业”,确保惠企政策集成直达、“免申即享”。全面优化法治环境,认真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严格规范行政行为,实施包容审慎监管,以法治之力为各类主体保驾护航。全面优化市场环境,突出公平开放,畅通市场准入,优化竞争生态,维护市场秩序,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。全面优化人文环境,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,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,建立政府和企业家双向沟通常态机制,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,着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市场信心。